手機臉部解鎖不準:光線、角度與戴口罩設定完整指南(含 iPhone、Android)

臉部解鎖原本該一看即開, 卻老是卡關, 上班趕路更煩。多半不是手機壞, 而是環境與設定在作祟。
影響最大的是光線、角度與口罩設定。逆光或太暗、手機平放或抬太高、口罩比對範圍不合理, 都會讓識別失準。
這篇會用簡單步驟與實測技巧, 幫你在 iPhone 與 Android 快速校正。包含相機曝光、重建臉部資料、持機姿勢、口罩模式的安全取捨。
今年最新機種加入更大的感光與更密的紅外線點陣, 還有AI姿態補償, 但設定錯了也會失敗。看完你就知道該調整什麼, 才能解鎖更快更穩。
臉部解鎖的基本原理與常見失敗原因
多數手機的人臉解鎖,靠的是前置相機與紅外線感測器,快速比對你的臉部特徵。iPhone 的 Face ID 使用點陣投影與紅外線相機建立臉部 3D 深度圖,許多 Android 裝置則以前鏡頭攝影加上紅外線輔助為主。當光線與姿勢改變,系統取得的臉部特徵就會偏離原始樣本,結果就是解鎖變慢或直接失敗。
要判斷問題點,先從環境與持機方式開始觀察,而不是急著重設。下面先拆解兩個最常見的干擾: 光線與角度。讀完你就能更快定位真正的原因。
光線變化如何干擾辨識
相機與紅外線感測器都「吃光」。太亮、太暗或背光,都會讓臉部特徵被蓋掉或失真。不同品牌也明確提醒使用者留意光線條件,例如三星在官方說明中列出在光線不足與逆光時容易失敗,可參考如果您的Galaxy 電話人臉辨識無法使用,該怎麼辦。以下是幾個典型情境與原因說明:
- 強光直射造成飽和與溢出
正午戶外、面向陽光或舞台燈時,RGB 相機畫面會過曝,臉頰與額頭的高光變成白片。紅外線感測也可能被陽光中的紅外線量淹沒,點陣圖對比降低,深度資訊不穩。結果是五官邊界不清,特徵點定位飄移。 - 暗光提升噪點,細節不足
昏黃餐廳、夜間車內或關燈的臥室,影像增益被拉高,皮膚紋理變得糊。紅外線雖能在暗處工作,但若距離或角度不理想,反射訊號仍偏弱,系統只看到低對比的臉型輪廓。 - 背光導致動態範圍不夠
站在窗前或背對日落時,臉部落在陰影中,背景卻非常亮。相機為了保住背景,會壓低臉部亮度,五官細節進一步流失。即使偵測到臉框,辨識比對也容易分數過低。 - 室內燈光的頻閃與色偏
某些 LED 或日光燈有肉眼不易察覺的閃爍,會讓不同幀的亮度不一致。再加上色溫偏黃或偏綠,膚色特徵抽取不穩。你可能會發現,同一位置,抬頭一次能過,下一次又不行。 - 太陽眼鏡與濾光鏡材質
部分太陽眼鏡會阻擋紅外線,使 3D 感測無法取得眼周特徵。Apple 也在支援文件中提醒,特定鏡片會影響原深感測相機的紅外線工作,詳見如果Face ID 在iPhone 或iPad Pro 上無法運作。
常見場景舉例,幫你快速對號入座:
- 戶外陽光直射: 面向陽光解鎖常失敗,背對陽光成功率高很多。
- 室內背光窗邊: 背後大窗,臉在陰影裡,系統容易抓不到眼鼻線條。
- 夜間車內: 路燈明暗交替,亮度每幾秒變一次,連續解鎖會時好時壞。
- 辦公室 LED 燈: 光源偏上方,眼窩陰影加重,眉骨區對比降低。
開啟解鎖前的快速自查:
- 看一眼前鏡頭是否有指紋或汗膜。鏡頭髒污會造成霧白光暈,讓高光擴散。用拭鏡布輕拭即可。
- 確認沒有強光正射鏡頭或你眼睛。避免讓太陽或頂燈落在鏡頭視線內。
- 如果戴墨鏡,先測試是否為紅外線阻擋款。部分款式與口罩同時使用時,成功率會大幅下降。
以上是釐清方向的初步檢查,具體調整方法與設定將在下一節說明。
角度不對時的辨識挑戰
人臉比對依賴五官的相對關係與深度形狀。當頭部或手機角度偏離太多,模型看到的是「被拉扯或被遮擋的臉」,自然不容易通過。許多失敗案例,其實是姿勢問題,而不是設備故障。
常見的角度與姿勢誤區:
- 低頭看手機
下巴貼近胸口,眼睛被眼皮與眉骨遮住,鼻梁也縮短。系統拿去比對的特徵與原始樣本差異變大。你會看到「臉被偵測到」但不通過。 - 高舉手機從鼻下往上拍
鼻孔區域放大,臉型變形,額頭縮小。3D 結構對齊誤差提高,Android 的 2D 輔助比對也會因透視變化而分數降低。 - 側臉角度過大
偏轉超過一定角度,另一側臉頰與眉眼消失。即使 3D 感測能補部分深度,資訊仍不完整。配合口罩或瀏海時更容易失敗。 - 手機傾斜或旋轉
手腕內外翻,前鏡頭的視軸偏離臉的正面。系統雖會做姿態補償,但超出範圍還是抓不到穩定特徵。放在桌面平躺時,視角幾乎對不到臉,成功率最低。 - 走動或晃動
邊走邊解鎖,臉與手機距離不停變化。快門當下的臉部影像模糊,特徵點跳動,模型只看到不連續的輪廓。 - 躺著或枕邊解鎖
臉被枕頭擠壓,單側臉部輪廓改變。眼睛張開度不足或被被子遮住,眉眼區特徵缺失。
這些角度問題,背後是三個關鍵變數:
- 頭部姿態: 俯仰、左右轉、側傾,超出訓練範圍就不穩。
- 手機視角: 前鏡頭相對臉的位置會影響幾何校正與光照落點。
- 遮擋比例: 口罩、瀏海、帽緣、圍巾,遮住眼周或鼻翼越多,風險越高。
你也許以為是軟體出錯,但大多時候是你的臉沒有在「可辨識的視錐」裡。保持臉與鏡頭處在合理視角與距離,會比反覆嘗試更有效率。下一節會提供更具體的操作與設定建議,幫你把角度與持機姿勢調回系統最好辨識的區間。
改善光線問題的實用步驟
光線處理做得好,臉部解鎖會穩、會快,失敗率也會立刻下降。這一節帶你用最少的調整,換到最乾淨的影像輸入。先挑對環境,再把鏡頭清乾淨,最後用一次完整的臉部重新註冊,把系統「記住你」的樣本更新到較佳狀態。
選擇最佳光線環境
臉部辨識需要均勻、穩定的光,讓五官輪廓與皮膚細節清楚。最佳做法是選擇室內柔和光,或戶外陰天時使用。這兩種條件讓臉部沒有強烈陰影,也不會過曝。
為什麼要避開極端光線:
- 強烈直射會讓額頭與鼻樑飽和,細節被白光蓋住,紅外線也可能被太陽中的紅外能量干擾。
- 過暗環境會提升相機增益,噪點上升,輪廓發糊,比對分數自然下降。
- 背光讓臉落在陰影裡,動態範圍不夠,系統只能抓到不完整的特徵。
快速調整的實用做法:
- 面向光源,別背對窗戶。必要時拉上薄簾,讓光更柔。
- 室內選擇間接照明或擴散燈罩。避免頭頂單一點光源造成眼窩陰影。
- 夜間補光時,將光源離臉一臂距離。角度略高於眼睛,避免反光直打鏡頭。
- 戶外晴天,微微側身,讓陽光以斜角照臉,或退到陰影處再解鎖。
- 常在同一位置解鎖的人,可以固定一盞小檯燈當輔助光,穩定性會大幅提升。
想要更完整的排除流程,可參考業界整理的故障檢測與改善建議,例如這份針對 iPhone 的實務指南,涵蓋光線與設定檢查步驟:Face ID 失效的排除步驟整理。
清潔與校準鏡頭技巧
鏡頭上若有指紋、汗膜或灰塵,光會被散射成霧,影像對比大減。保持鏡頭乾淨,比換手機殼更有效。
正確清潔步驟:
- 鎖定螢幕或關機,避免誤觸。
- 用拭鏡布輕拭前鏡頭與感測區域。以中心向外畫小圈,不要用紙巾或衣角。
- 若有油膜,少量鏡頭清潔液沾濕布,再次擦拭至全乾。
- 眼鏡族多留意鼻墊油跡,常會轉移到鏡頭框與玻璃面。
完成清潔後,建議重新註冊臉部數據,讓系統以「乾淨鏡頭與好光線」建立新樣本:
- iPhone: 設定 > Face ID 與密碼 > 重設 Face ID,於均勻光下掃描兩輪。日常戴眼鏡者可加入替用外觀。
- Android: 設定 > 安全性或生物辨識 > 臉部辨識 > 刪除並重新註冊,在柔光環境,依指引轉動頭部涵蓋不同角度。
提升穩定性的關鍵要領:
- 在你最常解鎖的光線下進行註冊。系統會更貼近日常使用狀態。
- 註冊時避免口罩與深色墨鏡。必要時另存一組替用外觀。
- 每月快速清潔一次鏡頭,或當你發現畫面有霧、光斑時立即處理。
若你已完成清潔與重註冊,失敗仍頻繁,可再走一遍更深入的檢測流程,例如檢查防摔貼是否遮擋感測區域、測試在明亮環境的成功率差異、或進行系統層級重設。延伸參考可看這篇面向一般使用者的教學彙整:Face ID 故障檢測與常見解法。
正確角度讓解鎖更順暢
角度與距離一調對,臉部解鎖會又快又穩。多數機種在正面到輕微側轉範圍內表現最佳,iPhone 的 3D 感測對角度與光線的容忍度普遍較高,部分 Android 依賴前鏡頭的 2D 影像,對姿勢與距離更敏感。想更了解差異,可參考這篇比較整理,iPhone 與三星臉部辨識的工作方式差異。不過,不論是哪一種系統,找到合適的持機姿勢與頭部角度,才是成功率的關鍵。
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
理想的臉部與手機角度
最佳解鎖姿勢可以用三個要點記住: 距離、角度、高度。你不需要量尺,只要抓到身體的自然尺度。
- 距離在一臂長的七到八成
大約 25 到 40 公分。伸直手臂再微收回,就在甜蜜點。太近,臉部變形;太遠,紅外線或相機細節不夠。 - 手機略高於鼻尖、對準眼睛
讓前鏡頭和你的雙眼在同一水平。高度約眉眼附近,鏡頭微微向下 5 到 10 度,能減少下巴投影與鼻翼遮擋。 - 臉部正對鏡頭,側轉不超過 20 度
輕微側臉沒問題,但別超過四分之一側面。保持眼、鼻、嘴都在鏡頭視線可見範圍。 - 手機保持直立,不要水平翻轉
垂直握持有助於系統做正確的人臉定位。傾斜角度小於 15 度最穩。
把這套標準放進日常,你會更有感:
- 走路時使用
將手機抬到胸口與下巴中間,視線向前,不要低頭看。讓臉與鏡頭的距離固定在一臂長內,腳步穩定兩秒再解鎖。口袋抽手機時,可在胸前微停一下,讓系統鎖定五官。 - 坐在辦公桌前
手肘靠著桌面,手機抬到螢幕上緣高度。螢幕略向後仰,讓你不用低頭就能正視鏡頭。桌燈若在上方,將燈偏向前方,避免眼窩陰影加重。 - 床邊或沙發躺臥
上半身略起,枕頭支撐頸部。把手機移到眼睛高度,不要從胸口往上仰拍。若一側臉被枕頭擠壓,換正面或另一側再試。 - 戶外強光或逆光
先調整站位,讓臉轉向陰影或柔光處。高度與距離維持前述標準,不用特別靠近鏡頭,避免五官變形。
小提醒: 有些使用者會發現,黑暗環境下 iPhone 依舊可解鎖,因為其紅外線點陣與相機仍在工作。社群上也常分享這類體驗,你可以參考這則討論中對暗處解鎖的描述與心得,使用者從指紋改用 Face ID 的感受。但在暗處,也請維持正確距離與角度,成功率會更高。
常見角度錯誤與修正
多數失敗與習慣動作有關。對照以下情境,立刻用對的方法修正。
- 低頭看手機
問題: 眉骨壓到眼睛,鼻梁縮短,眼周細節不足。
立即修正: 抬高手機到眼睛高度,讓視線平視鏡頭。下巴微收而不是整頭往下點。 - 手機從鼻下往上拍
問題: 鼻孔放大、額頭縮小,臉型透視變形。
立即修正: 讓鏡頭略高於鼻尖,再把機身微向下傾。保持臉和鏡頭的正對關係。 - 歪頭或側傾超過 20 度
問題: 單側眉眼消失,點陣深度資訊不完整。
立即修正: 把頭擺正,側轉幅度控制在輕微角度內,再次嘗試。 - 手機橫向或大幅傾斜
問題: 系統難以判定臉部上下方向,對齊時間變長。
立即修正: 直立握機,傾斜角度控制在 15 度內。 - 放桌上平躺解鎖
問題: 鏡頭視線對不到臉,距離過遠又角度過低。
立即修正: 拿起手機,或把手機靠近你並支起 45 度角。需要桌面解鎖的人,可用支架固定視角。 - 邊走邊晃
問題: 臉與鏡頭距離不停變化,影像模糊。
立即修正: 走到相對穩定處,手部收緊靠近身體,距離固定後再解鎖。 - 戴口罩又戴深色墨鏡
問題: 眼周與鼻翼同時被遮擋,特徵不足。
立即修正: 先把墨鏡拿下,或將口罩向下拉至鼻尖下方再解鎖。之後再把口罩拉回原位。 - 拍照鏡頭臟污或螢幕保護貼遮住感測區
問題: 影像泛白或紅外線被阻擋。
立即修正: 立刻擦拭鏡頭。若貼膜遮到原深感測區或前鏡頭上緣,換成全開孔款。
把這些微動作變成肌肉記憶,你會明顯感到解鎖從「時好時壞」變成「一抬手就過」。如果你常在特定場景失敗,像是通勤走道或辦公桌前,不妨在那個位置重新註冊一次臉部資料,配合上面的角度與距離,成功率會再提升。
戴口罩時代的臉部解鎖設定
口罩成了日常配件後,臉部解鎖不再只看五官全貌,系統會更依賴眼周與鼻梁上緣的細節。設定對了,成功率依舊可以很高。這一節帶你在 iPhone 與 Android 做好口罩解鎖的關鍵調整,並處理帽子與眼鏡的干擾,讓你在通勤與門禁口就能順利通過。
啟用口罩解鎖功能
iPhone 從 iPhone 12 起提供「口罩 Face ID」選項,會改以眼周特徵為主進行比對。多數 Android 尚無統一的口罩模式,部分品牌提供「提高辨識」或允許眼鏡口罩並行的選項,實際名稱與路徑因廠牌而異。建議先完成 iPhone 的專用設定,再視你的 Android 機型調整臉部資料與持機姿勢。
iPhone 口罩解鎖設定步驟
- 確認系統版本
iPhone 12 及後續機型,更新至 iOS 15.4 或以上。 - 開啟口罩 Face ID
設定 > Face ID 與密碼 > 開啟「口罩 Face ID」。依畫面引導完成掃描。官方說明可參考這篇指引:iPhone 12 和後續機型可讓你戴著口罩使用 Face ID。 - 加入「戴眼鏡的容貌」
若你平常戴透明鏡片的眼鏡,建議在同一頁面點選「加入戴眼鏡的容貌」,分別為常用的每一副眼鏡建立樣本。操作細節可看 Apple 的設定教學:在 iPhone 上設定 Face ID。 - 何時不建議使用
深色或反光強的太陽眼鏡常會阻擋紅外線,口罩模式配合太陽眼鏡,成功率會明顯下降。這種情況先取下太陽眼鏡再解鎖。
Android 的實用做法
- 重新註冊臉部資料時,選擇均勻柔和的光線,並讓臉部正對鏡頭。
- 若系統提供「加入替用外觀」或「戴眼鏡資料」,為常戴眼鏡單獨建立一組。
- 在你最常使用解鎖的場景完成註冊,例如大樓門口、通勤電扶梯旁或辦公座位。這會讓樣本更貼近日常光線與角度。
快速測試與驗證方法
- 場景分層測試
依序在「室內柔光」、「室外陰影」、「背光窗邊」各測 5 次,記錄成功率。若背光成功率明顯偏低,之後就避開此環境解鎖。 - 配件組合測試
逐一測試「只戴口罩」、「口罩加眼鏡」、「口罩加帽子」三種情境。若口罩加眼鏡失敗率高,回設定頁新增「戴眼鏡的容貌」後再測一次。 - 距離與角度測試
用一臂長七到八成的距離,鏡頭略高於鼻尖,分別正對與輕微側轉進行解鎖。若側轉超過 20 度成功率掉很多,日常就維持正面解鎖。 - 連續使用測試
連續解鎖 10 次,觀察是否在走動時成功率下降。必要時在原地停 1 到 2 秒再解鎖,讓相機捕捉更穩定的臉部影像。
安全與便利的拿捏
- 口罩 Face ID 主要比對眼周特徵,安全性相較完整臉部略低,但在日常使用中仍具高水準保護。
- 若工作涉及高敏感資料,可關閉口罩模式,改用密碼或指紋,在通勤時再開啟口罩模式,取得便利與安全的平衡。
小技巧,提升穩定性
- 口罩壓緊鼻梁,避免滑動,讓鼻樑上緣與眼周更清晰。
- 登錄時不要戴帽子或大片瀏海遮住眉眼,完成後再測試各種日常配件。
- 鏡頭要乾淨。前鏡頭與感測區域的油膜會讓影像霧化,口罩模式更吃虧。
口罩外其他配件影響
配件的遮擋與反光,會直接影響眼周與眉眼的特徵品質。口罩已減少了鼻與口的資訊,其他配件若再遮住眼睛或額頭,失敗率會快速上升。掌握以下原則,你可以在不犧牲造型的前提下,提高解鎖成功率。
帽子與帽緣的影響
- 問題點
棒球帽或漁夫帽的帽沿容易投下陰影,眉眼對比下降。冬天毛帽拉得太低,也會覆蓋眉部。 - 調整建議
抬高帽沿 1 到 2 公分,讓眉毛與上眼眶露出。把光源位置改到你正前方,減少眼窩陰影。若必須戴低帽沿,解鎖時短暫抬頭或把手機抬高到眼睛水平。 - 登錄時的策略
註冊臉部時不要戴帽子。等註冊完成再測試帽子場景。如果你經常戴固定帽型,保持帽沿不遮眉眼,幾乎不需要另建樣本。
眼鏡與鏡片鍍膜
- 問題點
透明鏡片一般不影響,但強反光鍍膜、厚重邊框、或大面積鏡片污漬都會降低辨識品質。太陽眼鏡常會阻擋紅外線,與口罩同時使用最容易失敗。 - 調整建議
經常佩戴的透明眼鏡,建議加入「戴眼鏡的容貌」,讓系統記住你戴鏡的眼周形狀。若鏡面反光明顯,微調手機角度,避免把燈光或窗戶反光直射進鏡頭。出門前用拭鏡布擦拭鏡片與鼻墊油漬。 - 太陽眼鏡的取捨
需要快速解鎖時,先把太陽眼鏡推到額頭或取下,再解鎖。若非得戴,改用密碼會更快。
口罩佩戴方式
- 問題點
鬆弛或滑動的口罩會改變鼻樑與臉部上半的比例,系統每次看到的特徵都不一樣。 - 調整建議
使用能貼合鼻樑的口罩,壓扣壓緊,避免每次解鎖時位置不同。口罩不需要拉到眼下,保留足夠的眼周面積讓系統比對。
髮型與額頭遮擋
- 問題點
厚瀏海或散髮遮住眉眼,會減少關鍵特徵。雨天前額濕髮更容易結塊成大片陰影。 - 調整建議
解鎖前把瀏海撥開一點,讓眉眼露出。若你長期維持厚瀏海造型,註冊臉部時就以平常造型進行,但仍避免完全遮蓋眉毛。
配件組合的實戰建議
- 日常通勤組合
口罩加透明眼鏡加棒球帽。做法是帽沿抬高、手機抬到眼睛高度、臉與鏡頭距離維持 30 公分左右。若仍失敗,加入「戴眼鏡的容貌」後再試。 - 戶外強光組合
口罩加太陽眼鏡。先取下太陽眼鏡或躲到陰影處再解鎖。成功後再戴回眼鏡。 - 冬季保暖組合
口罩加毛帽加圍巾。圍巾不要碰到下眼瞼位置,毛帽不要壓住眉毛,解鎖時短暫露出眉眼即可。
關鍵提醒
- 讓眼周與眉眼區保持可見,是口罩時代的首要原則。
- 登錄資料與日常裝備要一致。你常戴眼鏡就把眼鏡加入容貌,不要每次都靠運氣。
- 保持鏡頭與鏡片清潔。任何一層薄油膜,對口罩場景的成功率影響都很大。
額外技巧提升整體準確率
除了光線、角度和口罩設定的基本調整,你還可以透過一些額外技巧來強化臉部解鎖的穩定性。這些方法能從系統層面和使用習慣入手,讓辨識過程更可靠。以下兩點重點,幫你把成功率推到最高,尤其適合長期使用手機的人。
定期更新與維護
系統更新常常包含臉部解鎖的優化補丁,能修復先前版本的bug,讓紅外線感測或AI比對更精準。開發商會根據使用者回饋,調整光線適應性和角度容忍度,避免舊版軟體在特定環境下誤判。舉例來說,iOS或Android的最新更新,可能強化口罩模式下的眼周特徵抽取,或改善暗光噪點問題。如果你常遇解鎖延遲,更新就是第一步。
為什麼更新有效?舊版系統可能有演算法漏洞,像是點陣投影在逆光時的深度計算錯誤,或前鏡頭的影像處理延遲。更新後,這些bug會被修復,辨識速度加快,失敗次數減少。Android用戶尤其需要注意,因為不同廠商的客製化更新,可能延遲發布臉部相關修補。
iPhone更新步驟如下:
- 開啟設定 > 一般 > 軟體更新。
- 檢查是否有iOS最新版本可用,點擊下載並安裝。
- 更新完畢後,重啟手機,再次註冊臉部資料,讓系統以新版本掃描你的臉部特徵。
Android更新步驟:
- 進入設定 > 系統 > 系統更新(或安全性更新)。
- 點擊檢查更新,下載並安裝。
- 安裝後,前往設定 > 安全性 > 臉部辨識,重設並重新掃描臉部。
定期維護也很重要,每月檢查一次更新,避免累積小問題。假如Face ID在iOS 18後仍出錯,你可以試試重置所有設定,詳細步驟可參考Face ID 故障修復的7種解決方案。另一個實用指南則涵蓋重啟和權限檢查,適合iPhone和iPad用戶:iOS 18 Face ID 故障的最完整修復指南。這樣操作後,你的解鎖體驗會更順暢。
結合其他解鎖方式
單靠臉部解鎖有時不夠穩,結合指紋或密碼作為備案,能讓你避開環境干擾時的尷尬。指紋辨識在光線差或角度錯時特別有用,而密碼則是萬無一失的後盾。這樣混合使用,不只提高便利,還能維持安全。
指紋解鎖的優點是速度快,觸碰即開,不受光線或口罩影響;缺點是手指濕滑或髒汙時,辨識率會降。相比之下,臉部解鎖更直覺,但易受姿勢和配件干擾。密碼解鎖最安全,無硬體限制;但輸入麻煩,適合高敏感場合。
建議設定方式:
- iPhone:在設定 > Face ID 與密碼 > 其他選項,啟用iPhone解鎖時需密碼。同時開啟Touch ID(若你的機型支援),讓指紋成為臉部失敗的自動切換。
- Android:設定 > 安全性 > 螢幕鎖定,選擇臉部加指紋組合。部分機型如三星,還能設定延遲時間,讓臉部先試,失敗後跳指紋。
優缺點比較:
- 指紋:優點 – 隱私高,不露臉;缺點 – 需按壓感測區,手機握姿固定。
- 密碼:優點 – 通用所有裝置;缺點 – 輸入慢,頻繁使用易忘。
- 臉部:優點 – 免觸碰,快速;缺點 – 環境敏感,如戴口罩或暗處。
日常應用時,先用臉部嘗試,失敗再切指紋,能省時又安心。如果你常在戶外或戴配件,混合模式會讓解鎖從偶爾卡關,變成幾乎零延遲。
結論
臉部解鎖的準確度,取決於光線的穩定、角度的正確,以及口罩設定的細心調整。透過選擇柔和環境、清潔鏡頭、維持一臂距離的持機姿勢,並啟用眼周特徵比對,你就能解決多數失敗問題。這些小步驟,往往帶來明顯改善,讓解鎖從偶爾卡頓,變成每次順利通過。
現在就行動起來。拿起手機,檢查光線條件,試著調整角度,並測試口罩模式下的註冊流程。記住,在你日常場景下重設臉部資料,效果會更好。這樣一來,通勤或辦公時,再也不用煩惱延遲。
未來,手機技術會更聰明。今年最新機種已加入AI姿態補償與強大感光元件,預期會進一步減少環境干擾。相信這些調整,你會重獲快速解鎖的便利。試試看,並在留言分享你的經驗,我們一起讓科技生活更簡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