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djourney vs DALL·E:功能、畫質與價格比較指南(今年最新)

想用 AI 幫你畫圖, 卻卡在選 Midjourney 還是 DALL·E? 簡單說, 想要風格穩定、細節滿、可調性高, 多數人會選 Midjourney;要快速出圖、與日常工作整合方便, DALL·E 更順手。
這兩款是今年最熱門的 AI 畫圖工具, 適合創作插畫、社群素材、品牌視覺, 也能純娛樂玩梗圖。差別在輸入提示的理解、畫質風格、價格與使用門檻。選對工具, 你會省時又省心。
今年最新的進展, 包含更穩定的出圖品質、提示詞理解更準、授權與商用說明更清楚。這篇會用實用角度帶你比較功能、畫質與費用, 幫你做出日常好用的選擇。準備好, 我們直接開看重點。
Midjourney 是什麼?了解這款 Discord 上的 AI 藝術家
Photo by Google DeepMind
Midjourney 是一款在 Discord 上操作的 AI 繪圖服務。你只要在頻道或私訊輸入提示詞,機器人就會回傳成品。它的強項是穩定的風格控制、細節的堆疊能力,以及對光影、材質的精準呈現。若你想要具有統一美感的系列圖,或需要大量視覺變體,Midjourney 的效率與質感會很有幫助。想快速參考常見風格提示,也可以看社群整理的示例,如這份精選的風格提示清單,能幫你打好基礎與靈感來源:25 組 Midjourney 風格提示示例。
Midjourney 的獨特生成風格
Midjourney 對「風格」的表現有一種自帶的藝術指向。它擅長把抽象美學與寫實元素拉在同一張圖裡,讓畫面既有質感又有敘事張力。你會看到更講究的膚理、金屬反光、布料纖維,還有乾淨利落的景深與邊緣過渡。這些細節,讓它在商業視覺與概念設計上很常勝。
- 寫實風格穩定: 人像、產品、建築表現成熟,毛髮、皮膚微瑕、材質粗糙度可控。對「微光、反射、折射」的處理細膩,常見在產品渲染或時尚大片感的畫面。
- 抽象與藝術化強: 抽象表現有強烈的構圖與色彩節奏,像絢麗的幾何、漸層流體、玻璃質感拼貼,都能在幾句話內成形。
- 細節疊代能力好: 使用變體或放大功能時,細節會被合理補全,不會亂長噪點。紋理與微對比增加後,畫面仍然乾淨。
- 光影掌握突出: 逆光、輪廓光、體積光、環境散射都容易做出電影感,方便社群圖、封面、海報應用。
想快速得到高品質輸出,可以用簡潔但關鍵的描述,搭配必要的參數。以下是幾個好上手的示例,適合測試 Midjourney 的風格表現,並感受它的細節優勢。
- 寫實人像
- 提示範例:
cinematic portrait of an Asian woman, natural soft light, shallow depth of field, skin texture visible, 85mm photography, neutral color
- 為何有效: 指向鏡頭、光線、景深與膚理,能得到乾淨、銳利、專業感的人像。
- 提示範例:
- 產品與材質
- 提示範例:
minimalist perfume bottle on marble, studio lighting, glossy reflections, high contrast shadows, product photography
- 為何有效: 聚焦材質與反射,Midjourney 會把玻璃、金屬、石材的質地分得清楚。
- 提示範例:
- 抽象幾何藝術
- 提示範例:
abstract geometric composition, bold color blocks, glass and liquid textures, high saturation, clean edges
- 為何有效: 清楚告訴它要幾何、亮色與玻璃液態質感,畫面會有現代藝術感。
- 提示範例:
- 電影感場景
- 提示範例:
foggy alley at night, rim light, wet pavement, cinematic color grading, volumetric light
- 為何有效: 透過體積光與色彩分級,整體氛圍敘事強烈,適合做場景概念。
- 提示範例:
- 自然微距
- 提示範例:
macro shot of a dew-covered leaf, bokeh, ultra-detailed veins, natural morning light
- 為何有效: 微距場景讓「紋理」成為主角,Midjourney 的微對比與細節補全很漂亮。
- 提示範例:
實務上,你可以先用一句話說清題材與主風格,再補光線、材質、鏡頭或色調。若需要更多題材化的風格語彙,這份整理也很好用:Midjourney Style Prompts 教學與示例。記得每次只改動一兩個關鍵詞,觀察畫面變化,找到你要的「穩定風格配方」。
幾個能快速提升穩定度的小技巧:
- 先固定比例,再談細節。像
--ar 3:2
或--ar 1:1
,有助構圖一致。 - 調控藝術化程度。提高或降低風格化,讓結果更寫實或更藝術。
- 用一致的主題語彙。人物、場景、材質都保持同一套字眼,系列圖會更整齊。
- 放大再微調。先看小圖是否構圖正確,再放大加細節,省時又省心。
總結來說,Midjourney 的強項在於漂亮的光影與材料質感,再加上友善的風格穩定性。你給它清楚的題材、光線與材質描述,它就能回你一張可直接上架的圖。對需要品牌一致性的視覺專案來說,這一點很關鍵。
DALL·E 是什麼?OpenAI 的文字轉圖像專家
DALL·E 由 OpenAI 開發,是能把自然語言提示轉成圖片的生成式模型。它的特色是對語意的把握精準,能把複雜敘述拆解成清楚的構圖、物件關係與風格指令。若你常在 Office、簡報、社群或設計流程中需要快速可用的視覺稿,DALL·E 的輸出速度與可讀性會很貼合日常工作。
Photo by Markus Winkler
DALL·E 的安全與倫理考量
DALL·E 的安全設計以「先防錯用,再談創意自由」為原則。它在模型層與服務層都加入過濾機制,目標是降低濫用、保護使用者、也保護被生成圖像涉及的對象。對一般用戶來說,這代表出圖更安心,但也需要學會與政策共存的提示寫法。
DALL·E 常見的過濾重點包括:
- 裸露與成人內容: 阻擋情色、未成年相關、性化身體部位等描述。
- 暴力與自殘: 對血腥、酷刑、自我傷害等提示給予限制。
- 仇恨與惡意: 涉及族群歧視、煽動仇恨或暴力的內容拒絕生成。
- 非法與危險行為: 如製作武器、犯罪教學、毒品製造等。
- 敏感身分與肖像: 對可辨識的公眾人物、私人人像,採取更嚴格的控管。
- 錯誤或醫療風險資訊: 降低誤導性內容的擴散與濫用。
與 Midjourney 相比,兩者都採取明確的社群準則與內容審核。第三方測評整理指出,兩款產品都實施嚴格的內容節制與隱私選項,並透過社群標準與回報系統強化治理,你可參考這份面向實務選型的比較文章,理解兩者在政策強度與體驗上的平衡點:Midjourney vs DALL-E: AI Art Tools Face-Off for 2025。也有觀察指出,DALL·E 在商業使用情境更重視「清晰可解釋的規則與產出」,Midjourney 則延續其藝術表現優勢,兩者適合的應用面略有差異,可參考這篇對比整理以補充視角:DALL-E vs Midjourney 2025 – AI Comparisons。
這些機制對用戶的實際影響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看:
- 創作邊界更清楚: 對商業案有幫助。你更容易避開侵權或倫理爭議,減少後續審查與下架風險。
- 提示詞需要更精準: 含糊的語句可能被系統誤判。改用情境、風格、構圖與材質詞彙,通常能順利出圖。
- 偶爾會踩到誤判: 常見在歷史題材、醫療科普或武術等中性內容。調整語氣、移除敏感詞、加上教育或紀實脈絡,成功率會提升。
實務建議,幫你在合規下維持效率:
- 先想清楚「用途與受眾」。商用、教育或社群用圖,容錯度不同。用語越中性,審核越順。
- 用中立描述替代敏感詞。例如把「血跡」改為「磨損、污漬」,把「槍枝」改為「安全訓練器材的抽象圖示」。
- 提前準備可替代題材。被攔截時,換成象徵性元素、抽象圖像或隱喻風格。
- 保留提示版本。每次只改動一兩個詞,找出能過濾又保留語意的最佳組合。
簡單總結,DALL·E 的過濾設計讓輸出更可控、可交付、可上線。Midjourney 的審核同樣嚴謹,但在視覺風格與社群創作自由上更有彈性。選誰取決於你更重視哪一端: 若要穩定合規與快速整合工作流,DALL·E 會更省時;若追求藝術質感與風格張力,Midjourney 的創作空間更大。
功能比較:生成品質與多樣性誰勝出?
談到出圖品質與多樣性,重點不只畫面好不好看,還包含能不能照你說的做、後續調整是否順手,以及變化速度。整體來看,Midjourney 更擅長藝術化風格與大膽構圖,連細節與光影也更有戲;DALL·E 在語意忠實、正確排版與圖中文字處理上更精準。若你在意畫面「美感與風格穩定度」,多半會喜歡 Midjourney;若你在意「如實執行複雜文字描述或海報標題」,DALL·E 更省心。第三方測試也有類似結論,指出 Midjourney 偏向情感與敘事張力,DALL·E 擅長精準與文本合成,可參考這份比較與實測觀察:I Tested Midjourney vs. DALL·E 以及這篇產品重點整理:AI Art Showdown: Midjourney vs. DALL-E。
提示詞處理能力大比拼
兩者都能理解複合題材,但解讀風格不同。Midjourney 偏向將語意轉成具有設計感的畫面,會強化光影、材料與構圖節奏。它很會抓「氣質」與「風格指向」,即使提示詞略為籠統,畫面也常有亮點。DALL·E 對文本與結構的忠實度高,尤其在物件關係、元素位置與標題字樣方面更精準,能把你寫的句子拆解成清楚的視覺任務。
- Midjourney 的優勢
- 創意變奏強: 對「如果把同一主題換不同視角與材質」這種請求反饋很快。
- 風格穩定: 同一套提示與參數可批量產出統一系列圖。
- 視覺敘事到位: 光影與質感會自動拉滿,畫面觀感更抓人。
- DALL·E 的優勢
- 文本準確: 對「圖片內放什麼文字、字體感、對齊與構圖」處理更可靠。
- 指令解讀清楚: 複雜句子與物件關係的遵從度高,錯位更少。
- 商務友好: 海報、簡報封面、介面草圖這類偏功能性的畫面效率高。
想要更穩的結果,可以用這些提示詞寫法提升成功率與一致性:
- 先定主題與用途,再補風格與材質。例:
poster for summer music festival, bold typography, gradient glass texture, centered layout
. - 明確定義構圖與位置。例:
top-left logo, bottom caption, central product on marble
. - 分句處理關鍵元素,避免長串無逗號的敘述。
- 用少量關鍵詞控制光線與鏡頭感。例:
soft rim light, shallow depth of field, 50mm
. - 加上負面限制,減少常見錯誤。例:
no watermark, no deformed hands, clean edges
.
如果你追求創意變奏與氛圍塑造,優先使用 Midjourney;如果你需要指令說一是一、排版與文字可靠,優先使用 DALL·E。多數團隊的穩健做法是雙工具並用,前期用 DALL·E 整合文案與構圖,後期用 Midjourney 拉高質感與風格張力。
自訂與編輯功能的差別
後製需求越多,越能看出兩者的工具取向。Midjourney 把重心放在「變體、放大與風格控制」,讓你快速探索視覺空間;DALL·E 則提供更精細的「區域編輯與重繪」,適合在既有畫面上修字、補物件或擴圖。
- Midjourney 的變奏與放大
- 變體生成: 對同一張圖快速產出多個風格或構圖版本,找方向很快。
- 放大與細節補全: 放大後會合理補紋理與邊緣,畫面更乾淨,適合商用輸出。
- 風格一致性: 用一致的提示詞、比例與參數,可生成整套統一視覺資產。
- 最適合的情境: 品牌主視覺、系列社群素材、概念設計探索。
- DALL·E 的 inpainting 與編輯
- 區域選取重繪: 遮罩指定區塊後重生,能修臉、補物件、改背景。
- 文字與排版修正: 圖中文字改動方便,對海報與簡報封面相當實用。
- 外擴畫布: Outpainting 擴圖自然,能延伸場景或改變構圖比例。
- 最適合的情境: 版面微調、標題更換、照片修補、產品視覺的小幅更動。
哪個更適合後製需求?如果你的工作常要「局部修正、換字、補圖」,DALL·E 更合用。如果你要的是「大量變體、快速定調、拉升質感」,Midjourney 會更省時間。很多設計師會先用 DALL·E 把版面與文案確定,再把同樣的主題餵給 Midjourney,生成更有情緒的版本,最後挑一張用 DALL·E 微修局部,合併兩者的優點。
下表快速對照兩者在「提示處理」與「後製工具」上的差異,方便你選型:
面向 | Midjourney | DALL·E |
---|---|---|
提示忠實度 | 高於平均,但偏重風格化演繹 | 很高,對複雜語意與排版更精準 |
風格與氛圍 | 強,光影與材質細膩,敘事張力佳 | 穩定清晰,偏功能與資訊可讀性 |
變奏探索 | 快速多樣,便於找視覺方向 | 有,但以精準控制為主 |
放大品質 | 細節補全自然,出圖乾淨 | 穩定,偏向維持原構圖與清晰度 |
區域編輯 | 相對有限,偏流程外部工具 | inpainting、outpainting 與文字修正強 |
實務小結與建議:
- 追求「美感與系列穩定」,用 Midjourney 當主力,再配合裁切與色彩微調。
- 追求「文案與版面可控」,用 DALL·E 當主力,再視需要補強材質與光影。
- 團隊流程可雙軌:DALL·E 打樣構圖與文字,Midjourney 拉高質感,最後再回 DALL·E 做小範圍修正。
若想參考更多實作對照與情境建議,可延伸閱讀第三方評測與整理文章,像是這篇以文本準確與藝術表現為軸的對比:I Tested Midjourney vs. DALL·E,以及這份對生成精準度與設計結構的觀察:AI Art Showdown: Midjourney vs. DALL-E。這樣你就能依照專案重點,把生成品質與多樣性組合出最省時的工作流。
使用體驗:介面與學習曲線
初次上手最在意兩件事: 介面好不好懂, 學起來快不快。DALL·E 用網頁介面操作,像搜尋框一樣輸入文字就能出圖,學習曲線很平。Midjourney 倚賴 Discord,你用聊天指令與機器人互動,一開始要適應社群環境,但能邊看別人作品邊學技巧。想快出可用圖,選 DALL·E。想養成穩定風格與視覺審美,Midjourney 的社群土壤更肥。
參考資料也能幫你加速起步。想理解 DALL·E 的原理與基本功能,可看這份清楚的說明頁面: DALL·E 官方介紹。若你偏好一步一步的引導,這篇文章整理了新手常見問題與做法: A beginner’s guide to image generation with DALL-E 3。
適合新手的入門指南
先用兩段超短流程,讓你在十分鐘內試出兩款工具的差異。重點提醒: DALL·E 低門檻,適合忙碌又想快出圖的人; Midjourney 倚靠社群學習,適合願意多看多試的人。
- DALL·E 快速體驗
- 登入 OpenAI 平台,開啟可用 DALL·E 的介面或服務。
- 在輸入框鍵入一句完整描述,例:
a cute orange cat playing with yarn in a sunny living room, cartoon style
. - 產生後挑一張下載,或使用編輯工具微調。你可以再補充關鍵詞,像
soft shadows, vibrant colors
感受細節差異。 - 想做簡單版面,加入文字需求,例:
add the title "Cozy Sunday" at the top, bold, centered
。DALL·E 對圖中文字的遵從度高,很適合做海報草圖。 - 遇到敏感詞或被拒絕,改用中性詞,像把「血跡」改成「污漬」。維持描述清楚,成功率更高。
- Midjourney 社群式上手
- 加入 Discord 並進入 Midjourney 伺服器或對機器人私訊。
- 在頻道輸入
/imagine
指令加上提示,例:/imagine prompt: warm sunlight in a cozy library, wood texture, shallow depth of field, realistic style
. - 等待生成四圖格,使用按鈕
U1–U4
放大喜歡的版本,用V1–V4
做相似變體。 - 觀察頻道裡他人作品與提示詞。把你喜歡的風格詞彙複製到自己的提示裡,像
cinematic lighting, 85mm photography, detailed textures
,成果會更穩。 - 固定比例與關鍵參數,建立你的基礎配方。例如先用
--ar 1:1
保持構圖,再慢慢調光線與材質。
想更快看出兩者差異,試同一個題材與不同關鍵詞。範例:
- 題材:
a retro robot making coffee in a small kitchen
- DALL·E 版: 補上排版需求,例
top-left small title, footer caption
. - Midjourney 版: 加風格與鏡頭感,例
soft rim light, film grain, 50mm
.
幾個新手友善的提醒:
- 先選適用情境: 需要版面與文字,先用 DALL·E。追求氣氛與材質,先用 Midjourney。
- 用短句分層: 主題,風格,光線,材質,構圖,每段用逗號切開,模型較不混淆。
- 建立自己的詞庫: 收藏成功的提示與參數,每次只換一兩個詞,你會更快找到穩定公式。
當你跑完這兩段流程,差異會很明顯。DALL·E 像一位貼身助理,用白話就能做事。Midjourney 更像一個活躍工作室,你在交流與迭代中長出個人風格。選你當下的需求,先跑起來,再決定要不要雙工具並用。
價格與存取:哪個更划算?
選工具前,先看怎麼付費與怎麼用。你需要的是固定月費、可穩定產出,還是按次付費、搭配 API 或工作流工具?Midjourney 與 DALL·E 在「付費邏輯、進入門檻、團隊協作」上各有優劣。下方先給你快速對照,再補充商業與版權要點,讓你少走冤枉路。
- Midjourney: 以訂閱為主,綁 Discord 操作。適合追求穩定風格、批量產圖的人。
- DALL·E: 可透過 ChatGPT 介面與 API,用量計費較彈性。適合需要整合文案、簡報與輕量設計的工作流。
為了快速掃描差異,下表用三個面向對齊使用情境。
面向 | Midjourney | DALL·E |
---|---|---|
存取方式 | 主要在 Discord 使用機器人指令 | 透過 ChatGPT 介面與 API,整合度高 |
計費邏輯 | 訂閱制,配額與速度隨方案而異 | 以平台或 API 用量計費,彈性擴充 |
上手門檻 | 需熟悉 Discord 與參數操作 | 類搜尋框體驗,文本驅動直覺 |
團隊協作 | 偏社群式學習,私密度看設定 | 易嵌入既有流程與權限管理 |
適合對象 | 品牌視覺、系列風格產出 | 行銷、簡報、產品與文件內嵌視覺 |
幾個選型提醒:
- 你若有明確月度產量,訂閱可控成本更清楚。偏向 Midjourney。
- 你若工作量不固定,或需要與既有系統串接,API 與按量計費更合適。偏向 DALL·E。
- 有無「版面與文字」需求很關鍵。需要圖中文字與排版控制者,DALL·E 更省時。
想參考更多付費邏輯與使用差異的整理,可看這份測評對照,對「介面與使用體驗」的描述清楚,DALL·E vs Midjourney – Which AI Art Tool Is Better?。
商業應用與版權考量
商業使用的重點不只誰更便宜,還包括你是否擁有足夠的使用權、是否可用於廣告或販售周邊、是否需要標註或受條款限制。兩款工具都允許商業應用,但授權條件與責任界線不同,務必逐條核對官方條款。
你可以先抓住三個原則:
- 看「生成內容的使用授權」是否包含商業用途,以及是否有地域或行業限制。
- 看「可否二次授權或轉授權」,牽涉代理商與客戶交付。
- 看「內容政策與不可用案例」,避免觸犯敏感題材與肖像風險。
常見差異與實務建議如下。
- 商業權利與授權範圍
- 多數說明指出,OpenAI 對 DALL·E 提供商業使用權,但屬於在條款框架下的授權,不代表著作權絕對歸屬,也可能附帶限制。例如有第三方分析整理了 OpenAI 給予使用者的商用授權與限制,你可參考這篇歸納說明,DALL-E 3 vs Midjourney 6/7: Side-by-Side Comparison。
- 另有文章回顧早期政策與商用用例,指出 DALL·E 允許商業使用,但需遵守平台條款與內容政策。延伸閱讀可見此篇背景分析,Copyright of AI-generated images – Example of MidJourney and DALL·E。
- Midjourney 的商用條款通常與訂閱層級相關,使用權益會隨方案而變。企業常見做法是為核心產線購買高階方案,以取得較寬鬆的商用與隱私選項。
- 公開展示與隱私設置
- Midjourney 本質偏社群生態,作品可被公開瀏覽的情形較常見。若你的題材牽涉客戶機密或未發表產品,請確認方案是否支援私密模式,並在團隊內訂好素材流向與保密規範。
- DALL·E 經由工作流工具與 API 使用時,檔案管理較容易與專案權限對齊。準備好素材流控,例如誰可下載、誰可再編輯、誰可對外發佈。
- 侵權風險與合規工作
- 避免使用可辨識名人肖像、品牌商標、受保護角色或仍存有版權的藝術風格關鍵詞。即便系統能生成,也可能引發侵權爭議。
- 為社群廣告與商品包裝輸出時,建立「版權檢核清單」。包含題材合法性、是否涉及第三方素材、是否有可識別人物、是否觸及限制行業。
- 建立提示詞與輸出版本的留存紀錄。當爭議發生時,能說明設計決策與遵循政策的過程。
- 合約與交付
- 在對外合約或報價單中,明確標示「AI 生成素材的授權範圍」與「二次授權規則」。若客戶需要獨占或長期權利,提前談妥方案與成本。
- 為風險高的案型配置替代方案。像是改以抽象符號代替實際品牌標記,或優先採自有素材與原創元素混合。
最後的重點提醒:
- 條款會更新,請定期回查官方與平台政策頁,並在重大專案前再確認一次。
- 當你不確定授權邊界,用最保守的題材與最清晰的記錄方式。商用交付以可追溯、可解釋為原則。
- 若你的項目強調品牌安全與審計要求,優先選擇在使用權、隱私與工作流管控上更透明的方案與使用方式。
延伸閱讀可參考這份工具對照文章,針對使用體驗與授權觀點有更多補充,DALL·E vs Midjourney – Which AI Art Tool Is Better?。
最終選擇:根據你的需求挑選最佳工具
看到這裡,你已經掌握兩款工具的差異。接下來,把需求化成清單,再對應最合適的工具與工作流。你不必一次全懂,只要先挑一條路跑順,之後再補足另一邊。下面給你決策表、情境建議與實務配方,讓你今天就能定案。
決策速覽:用這張表就夠
把常見需求對齊工具特色,先有一個直覺選擇,再依工作流微調。
需求重點 | 建議工具 | 為何合適 |
---|---|---|
版面與標題可控 | DALL·E | 圖中文字與排版更穩,改字改構圖省時 |
風格一致與質感高 | Midjourney | 光影、材質、氛圍強,系列感漂亮 |
快速出圖與低門檻 | DALL·E | 像搜尋框一樣輸入即可上手 |
批量探索多變體 | Midjourney | 變體與放大流程流暢,找方向很快 |
局部修圖與擴圖 | DALL·E | inpainting、outpainting 實用 |
品牌視覺與主視覺 | Midjourney | 藝術張力與細節表現到位 |
文案整合到影像 | DALL·E | 語意拆解準確,資訊可讀性高 |
想補強視角,可參考這篇對照實作與圖例,比較兩者在成品風格與質感上的差別:Dall-E 3 vs Midjourney: A Side-by-Side AI Image Comparison。
依情境選擇:品牌、行銷、產品、創作
不同角色有不同優先級。把目標先對準,你會少走很多回頭路。
- 品牌與識別延伸
- 選 Midjourney 當主力。用固定比例與風格語彙,建立一致的視覺語言。
- 需要換標或改標題,再用 DALL·E 進行局部文字修正。
- 行銷素材與社群快產
- 選 DALL·E 當主力。出海報草圖、加標、調版面都快。
- 想拉高質感,挑一版交給 Midjourney 重生相似構圖,增加光影與材質細節。
- 產品可視化與拍攝替代
- 選 Midjourney 當主力。玻璃、金屬、布料等材料呈現更立得住。
- 若要局部換字、加小標籤,再回 DALL·E 做局部重繪。
- 內容編輯與文件插圖
- 選 DALL·E 當主力。語意忠實,插入簡報或報告更穩。
- 需要封面或關鍵視覺再走 Midjourney 做高質感版本。
- 純創作與風格探索
- 選 Midjourney 當主力。變體探索快,能建立個人風格。
- 想做主題系列的標題封面,DALL·E 負責版面與文字。
有興趣從設計視角看兩者風格差異,可閱讀這篇設計實驗與比對,Dall-E vs Midjourney comparison。
預算與產能:如何搭配最省
付費與產量要配合工作節奏。先估產圖量,再決定訂閱或按量。
- 明確月產量,且重視風格穩定
- 訂閱 Midjourney。用固定配方輸出系列圖,單張成本穩定。
- 用量不固定,需求偏版面與文案
- 用 DALL·E。按量或整合到現有工具鏈,單次成本清楚。
- 雙工具搭配的省時配方
- 前期用 DALL·E 做排版草圖與情境構圖,中期把構圖重點交給 Midjourney 拉高質感,最後再回 DALL·E 做局部修字與擴圖。
- 團隊模式
- 編輯與行銷先在 DALL·E 產出草稿與版面,設計師在 Midjourney 深化風格,交付前再統一微調。
工作流建議:單工具與雙工具的拆法
不論你是個人還是團隊,下面兩條路線都能快速落地。
- 單工具路線
- DALL·E 路線: 定義用途與版面需求, 先做幾個版型範本, 之後套題材與文案即可。
- Midjourney 路線: 固定比例、鏡頭與光線詞,建立一組通用配方,所有主題圍繞這個配方做變奏。
- 雙工具路線
- DALL·E 打樣: 產出帶標題與主副文案的構圖。
- Midjourney 強化: 以相同主題重生圖像,提升光影與材質。
- DALL·E 微修: 用遮罩改字、補物件、外擴畫布,定稿輸出。
範例做法:
- 主題: 夏日音樂祭海報
- DALL·E: 先出中央主視覺、上方標題、下方日期與票務資訊。
- Midjourney: 以相同構圖做質感版,強化霓虹、玻璃質感與舞台氛圍。
- DALL·E: 回來改標、換日期,輸出多地區版本。
風格與安全:避免踩雷的小清單
生成圖要可交付,也要安全可用。把這份清單收進你的日常流程。
- 使用與受眾先釐清。商用、教育、社群的容錯不同。
- 盡量用中性描述,避免敏感詞與可辨識人物、商標。
- 做兩套備案。一套寫實,一套抽象或象徵,遇審核卡住可快速切換。
- 建立提示詞與版本留存,方便溝通與風險回應。
- 文字內容多的視覺,優先用 DALL·E 打樣再微調。
- 需要高質感與系列一致,優先用 Midjourney 建構風格庫。
快速決策:三步選型
用這三步,把選擇變簡單。
- 先定主目標: 版面可控還是風格漂亮。
- 看產量與預算: 固定月產量選訂閱,變動用量選按量。
- 選單工具或雙工具: 需要同時顧文字與質感,就雙工具配合。
關鍵心法只有一句話: 用 DALL·E 管好資訊與排版,用 Midjourney 拉高美感與敘事。你可以先在熟悉的一端起步,等流程順了,再把另一端補上,整體效率與成品質感都會上去。
Conclusion
沒有絕對贏家, 只有最合適的選擇。重視風格一致與質感, 選 Midjourney;需要版面可控與文字到位, 選 DALL·E。先用同一題材在兩邊各跑一輪, 再把流程定成你的工作配方。
AI 繪圖還在快步更新, 功能與授權會持續調整, 越早建立自己的標準與素材庫, 越省時。現在就註冊試用兩款工具, 並訂閱 iPro+ 知識酷, 收到今年最新的教學與選型指南。把時間留給創意, 讓 AI 幫你把圖做好。你今天要先解鎖哪個任務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