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機多平台規格表:比例安全區速查與裁切要點,跨裝置設計實務

在跨裝置設計中,手機、多平台、規格表已成為關鍵共識。本文聚焦於如何快速查詢不同裝置的比例安全區,讓切圖與排版不再踩雷。
透過統一的尺寸標準與實務模板,你可以在設計初期就確定安全區與裁切點,減少同時對多平台適配的重複工作。這篇文章提供易上手的框架,讓你在短時間內建立可重複使用的規格表。
閱讀深度與實用價值在於:快速定位常見裝置的安全區比例、掌握裁切要點,以及套用到日常設計工作流。無論你是內容創作者、UI 設計師,或是行銷人員,都能把跨裝置設計變得更高效、可控。
為何多平台規格表對專案成功至關重要
在跨裝置設計中,規格表不是額外的文檔,而是專案的節點樹。它把設計、開發、產品決策連結在一起,讓每個人都在同一條路線上前進。當多平台的安全區、裁切邊界與裝置特性被清楚定義,團隊就能更快地對齊方向、降低風險,並降低返工成本。下面的三個小節,分別從一致性、溝通與穩定性三個面向,解釋為何建立完善的多平台規格表如此重要,並提供實作要點與可操作的檢核清單。
提升跨裝置的一致性與可視性
不同螢幕尺寸、像素密度與裝置特性會讓同一張畫面在不同裝置上出現差異。若未事先規劃安全區與裁切邊界,關鍵內容可能被裁切或貼邊,影響閱讀與互動。你可以把規格表視為設計的導航圖,確保同一內容在手機、平板、桌機等裝置上都能呈現一致的視覺與功能。
- 螢幕尺寸差異:手機到平板,橫向與直向的顯示區域不同,需設定可伸縮的排版與彈性邊距。例如,核心文字與行動按鈕應放在安全區內,避免被裝置邊緣遮蔽。
- 像素密度與裝置比列:高密度螢幕需要更精細的圖片裁切與向量適配,確保圖像清晰且不失真。善用向量元素與可替代的位圖資源,使內容在各裝置上都保持鋒利。
- 安全區與裁切邊界的必要性:為何要指定安全區?因為邊界外的內容在某些裝置的裁切、圓角、或遮罩效果下可能不可見。以安全區為核心,裁切點只影響裝幀之外的裝飾性內容,核心資訊皆在可見範圍內。
實作要點與範例
- 設定統一的安全區比例,如常見的 8-12% 邊距比例,並在設計檔案中以「安全區」圖層標註。
- 為折疊式裝置預留分區設計,避免中間區塊被遮擋,提升閱讀連貫性。
- 使用可裁切的模板與資源包,確保裁切後內容仍保持可讀性與辨識度。
參考閱讀與實務案例
- 設計師在 iPhone 等裝置上的安全邊距與裁切最佳實務,可以作為起步參考,其內容涵蓋常見比例與裁切建議。詳情可參考此文章:https://des13.com/news/web/1611-iphone-web-design.html
- 如遇到折疊裝置,需讓內容在摺疊與展開狀態下都能完整呈現,Jetpack Compose 的折疊式裝置指南提供了清晰的設計原則與實作要點:https://developer.android.com/develop/ui/compose/layouts/adaptive/foldables?hl=zh-tw
加速專案溝通與素材交付
清晰的規格表能顯著降低對話成本與反覆修改的次數。當設計師與開發者看見同一份清單、同一組尺寸與裁切規則時,彼此的語言就更精準,問題也更容易被快速定位與解決。這不只是文件的存在,而是工作流的加速器。
- 專案啟動時的共識:確定安全區、裁切邊界、影像格式、以及跨裝置的排版原則,讓前置期需求快速落地。
- 變更控制的清晰流程:以規格表為唯一的「真實來源」,任何修改都經過審核與版本控制,避免設計與實作偏離。
- 資料與資源的統一管理:統一使用相同的資源尺寸與命名規則,降低資源準備時間,提升上線速度。
小型核對清單(設計與開發快速對齊)
- 是否已標註所有裝置的安全區與裁切邊界?
- 圖像與視訊資源是否符合跨裝置的解析度與長寬比?
- 互動元件的觸控區是否在安全區內,且在小螢幕也能點擊自如?
- 文字在所有裝置上的可讀性是否達到最基本標準(字體大小、行距、對比度)?
- 是否有替代文字與無障礙設計的基本檢查點?
實作建議
- 在規格表中附上「變更紀錄」欄位,方便追蹤裝置特性的變動與裁切點的微調。
- 與資源團隊建立模版檔案,統一命名與尺寸,避免版本雜亂。
- 用樣式表或樣板模板,讓設計與前端在同一組參考尺度下工作。
參考閱讀與實務案例
- 設計與開發團隊如何通過清晰的規格表快速對齊,這篇文章提供具體檢核清單與實作方法:https://des13.com/news/web/1611-iphone-web-design.html
- 折疊式裝置的佈局規劃與分區管理,對於跨裝置設計很有幫助:https://developer.android.com/develop/ui/compose/layouts/adaptive/foldables?hl=zh-tw
保護使用者體驗的穩定性
穩定的跨裝置呈現,能讓使用者在任何裝置上都獲得一致的閱讀與互動體驗。規格表的核心,是把內容放在安全區內,防止重要資訊因裁切或裝置特性而消失。這不僅是美觀的問題,更影響可用性與信任感。
- 避免內容被裁切:核心資訊、標題與主要按鈕必須落在安全區內,即使在裁切或變形時也能完整呈現。
- 圖像與字體的適配:根據裝置分辨率提供對應版本,避免過度放大或縮小造成的模糊或細節丟失。
- 互動元素的觸控空間:避免小按鈕靠近裝置邊緣,確保用戶可以穩定點擊,減少誤觸。
實作要點
- 將安全區作為所有內容的底線,在設計稿與前端程式碼中同時體現。
- 採用可替代的資源策略,如矢量圖與分辨率獨立的元素,確保在不同裝置上都能清晰呈現。
- 進行跨裝置測試,至少涵蓋主流手機、平板與桌機,並關注邊界區域的內容呈現。
結尾提示與延伸
- 使用外部權威資源做驗證,並在規格表中加入裝置類別與測試清單,讓測試更具針對性與可落地性。更完整的折疊裝置設計與穩定性原則,可參考這些資源:https://www.reddit.com/r/iOSProgramming/comments/xdvvjq/dimensions_of_the_safe_area_insets_for_all_new/?tl=zh-hant
透過上述三大核心,你的專案將在跨裝置設計上更有條理、溝通更高效、使用者體驗也更穩定。把安全區、裁切邊界與跨裝置規格表放在專案的核心位置,讓每一位團隊成員都能快速理解和執行。若需要進一步的模板與實作範例,我們可以在下一節提供實務模板與檔案結構,方便直接套用到你的工作流程中。
手機多平台規格表:比例安全區速查與裁切要點,跨裝置設計實務
下面這一節聚焦於「比例安全區是什麼,以及常見規格」,提供清晰的定義、實務裁切要點與跨裝置的對照要點,讓你能快速落地到設計與開發流程中。內容設計遵循實務導向,方便直接套用到日常工作流中。
安全區定義與核心原則
安全區是螢幕上確保內容不被裝置邊界、圓角或系統界面遮擋的核心區域。它分成可安全裁切區與可視區兩個層次:可安全裁切區是用來放置非關鍵元素的緩衝地帶;可視區才是核心內容必須永遠落在其中的區域。這樣的劃分能讓資料在不同裝置的裁切、劃開、以及打孔(例如前置攝像頭、劉海)情況下仍保持可讀與可操作性。
把安全區想像成設計地圖中的「城市核心」。可視區就像城市的中心區,周圍的緩衝區用來適應各裝置的不同設計需求。不同平台在實作上有差異,但原則一致:核心內容必須落在可視區,裁切區只是裝飾性或次要元素的活動範圍。
- 6 至 15% 的邊距常見於多數裝置,視裝置形態而定;劉海與打孔設計會影響實際可視區大小。
- iOS 會透過 Safe Area Insets 自動處理邊距,方便開發與排版;Android 則需要更動態的邊界與多裝置測試。
- 可視區的穩定性是跨裝置設計的核心,確保標題、主要按鈕、重要圖示永遠可見。
實務要點
- 在設計檔案中標註「安全區」、「可視區」與「裁切區」的可視化界線,方便設計師與前端對齊。
- 對於關鍵內容,採取相對穩定的垂直佈局,避免水平變動造成內容看不見。
- 使用可縮放的向量資源與可替代的位圖資源,確保高密度螢幕上細節依然清晰。
相關參考
- Apple 的安全區與佈局指南,提供設計時的實務原則與實作要點,適合作為 iOS 專案的基準。原文可參考 Apple 官方文件與設計指南:https://developer.apple.com/design/human-interface-guidelines/foundations/layout/
- iOS 安全區的實作與設計原則,適用於跨裝置排版的參考,例如 Safe Area Layout Guide 的概念與運用。更多內容可參考此文章:https://createwithplay.com/blog/considering-ios-safe-area
常見比例與裁切規則
手機螢幕比例多樣,從傳統的 16:9 到現代的 21:9,對安全區的設定影響很大。常見比例與實務要點如下:
- 16:9:傳統視訊與廣告素材常見。裁切時要保留垂直方向的核心內容,若需要在橫向拉長,優先保留中間與上方的可視區重心。
- 18:9、19.5:9、20:9:這些為常見的高寬比手機。裁切要點是確保核心文字、Logo 與按鈕落在可視區中心偏上位置,避免被機身弧角遮擋。
- 21:9:超長螢幕。裁切策略是拉長背景,不改動核心文本的位置,文字區仍放在可視區的安全區內,保持可閱讀性。
- 方形與接近方形素材:水平居中裁切,確保核心內容水平居中且落在安全區內,避免臨界時刻被裁切。
實作檢核流程
- 確認目標比例與裝置範圍,列出需要支援的主流裝置。
- 計算每個比例下的安全區高度與寬度,並在設計檔案中標註。
- 測試在模擬器與實機上的顯示,觀察關鍵內容是否始終可見。
- 為不同素材設定預設的裁切策略,例如 text-first、image-first、button-first 的優先順序。
- 建立跨平台的裁切模板,方便日後快速複用。
實務建議
- 將安全區設為內容排版的基準,而非僅僅作為裁切參考。這能在 major 裁切變化時保護核心信息。
- 對於高密度裝置,確保圖像資源有對應的高解析版本,避免模糊與失真。
- 使用向量元素作為主要圖形,降低不同裝置下的鋸齒與失真風險。
實作範例與工具
- 對於常見比例,例如 16:9 轉換到 20:9,可以先在 20% 的安全區內放置主要文本與 CTA,外側裁切區用於背景或裝飾元素。這樣在多平台裁切時,核心內容不會受影響。
- 建議使用設計工具的自動適配功能,並預設邊距為穩定的可視區比例如 85% 可視區,避免過度依賴邊緣裁切。
跨平台參考與對照
- iOS 與 Android 的差異在於邊距處理與動態裁切。iOS 以 Safe Area Insets 為核心,Android 則需透過 Cutout API 或自訂邊界進行調整。實務上,先以 iOS 為基準,再轉換到 Android 的變數。
- Web 與社群平台的限制在於瀏覽器支援與固定比例需求。CSS env() 變數可用於模擬安全區,但不同瀏覽器的支援度不同,需要額外的測試與替代方案。
- 參考資源: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指南提供了跨尺寸佈局的實作範例,適合用作跨裝置規格表的延伸參考:https://m3.material.io/foundations/layout/applying-layout/window-size-classes
對照表格(快速比對要點)
- 平台:iOS、Android、Web、社群
- 特色:自動邊距、跨裝置適配需求、固定比例挑戰等
- 實務建議:以 iOS 為起點,逐步加入 Android 與 Web 的測試與模板,並在規格表中加入對照欄位,方便跨團隊對齊
為什麼這些規格對你的專案重要
- 一致性:讓所有裝置上看到的畫面維持相似的視覺重點與互動邏輯。
- 速度:統一模板與檔案命名,降低設計與開發的往返溝通成本。
- 可控性:清楚的裁切邊界與安全區,提升使用者體驗與品牌信任感。
實務落地的小技巧
- 先建立一份可重用的模板檔案,包含不同比例的裁切模板與核心元素的放置規則。
- 為資源建立版本控制與命名規則,避免不同專案間混用資源造成裁切不一致。
- 在規格表中加入變更紀錄欄位,方便追蹤裝置特性的變動與裁切點的微調。
結語與延伸
- 安全區、裁切邊界與跨裝置規格表是跨裝置設計的核心工具。堅實的基礎讓團隊在設計到開發的轉換中更順暢,產品也更穩定。若需要,我們可以在下一節提供實務模板與範例檔案,直接嵌入你的工作流程中。
外部資源參考(選取性連結)
- Apple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的佈局基礎與安全區原則:https://developer.apple.com/design/human-interface-guidelines/foundations/layout/
- iOS 安全區與布局指南的實作文章:https://createwithplay.com/blog/considering-ios-safe-area
- iOS Safe Area Guide 在 Figma 中的設計實作資源:https://www.figma.com/community/file/988392183086784844/ios-safe-area-guide
- Android Folding 佈局與安全區設計原則:https://developer.android.com/develop/ui/compose/layouts/adaptive/foldables?hl=zh-tw
- Material Design 窗口大小與佈局的實作範例:https://m3.material.io/foundations/layout/applying-layout/window-size-classes
如果需要,我也可以為你整理成可直接套用的規格表模板與檔案結構,方便你在專案中快速部署。
手機多平台規格表:比例安全區速查與裁切要點,跨裝置設計實務
在跨裝置設計的實務中,建立一份清晰、可執行的多平台規格表,是讓團隊保持一致、快速落地的核心工具。本節聚焦於實作步驟與落地要點,讓設計與開發在同一語言下前進,裁切與排版不再是隨機嘗試,而是可預測、可驗證的流程。
收集與核對平台資料來源
要建立可信的規格表,第一步就是蒐集與核對各大平台的官方資料、設計系統、以及實機測試觀察。核心目標是建立「資料來源清單」與「對照表」,讓每一項裁切與安全區的決策都能被追溯。以下是可操作的做法與檢查重點:
- 官方開發者文件是首要來源。以 iOS 為例,Safe Area 與布局指南是最直接的參考,例如 Apple 的 Layout 指南與 Safe Area 概念可以提供穩定的設計依據,避免跨裝置時內容被裁切或移位。你可以在 Apple 的官方文件中找到設計與佈局的原則與實作要點,並以此建立跨平台的初始模板。參考資源包括:Positioning content relative to the safe area 與 Layout 的官方說明。
- 設計系統與樣式規範。把安全區、可視區、裁切區等概念寫入設計系統的元件規範,讓 UI 元件在不同裝置上自動遵循同一套邊界與留白原則。
- 實機測試與案例對比。透過實機測試比對不同裝置的裁切表現,建立「案例對照表」,把成功與失敗的裁切情境歸類,讓設計師能快速參考。
- 公式與案例對比。整理常見比例與裁切公式,例如常見的安全區邊距範例(8–12% 邊距)與不同裝置廠商在前置劉海、打孔等設計上的差異,並以圖示與案例呈現,方便團隊理解與落地。
- 與資源團隊建立共用檔案與版本控制。確保模板檔案、命名規則、尺寸表等資源統一存放,並以版本號管理變更內容,讓團隊成員能快速追蹤更新。
實作要點與檢核清單
- 是否建立了「裝置清單」與「對應安全區比例」的對照表,並在設計檔案中清楚標註?
- 是否收集了核心內容必須落在可視區的原則,並確保裁切區僅影響裝幀外層的裝飾元素?
- 是否為常見裝置形態(折疊裝置、劉海屏、打孔等)建立了分區設計與可視化標示?
- 是否整理了跨平台的資源版本與解析度對應表,避免不同專案混用資源?
- 是否有具體的實機測試清單,涵蓋主流手機、平板與桌機?
實作案例與外部參考
- 以 iPhone 等裝置的安全邊距與裁切最佳實務作為起步參考,相關內容與比例建議可參考此文章。
- 對於折疊裝置,Jetpack Compose 的折疊式裝置設計指南提供了清晰的原則與實作要點,適合作為跨裝置排版的對照。
- Apple 的官方佈局指南與 Safe Area 規範,是跨裝置設計的基礎資料源,為你建立穩固的規格框架打下基礎。
此外,若要更具體地落地,建議在你的規格表中加入「變更紀錄」欄位,方便追蹤裝置特性變動與裁切點微調。你也可以建立模板集,包含不同比例的裁切模板與核心元素放置規則,讓新專案快速套用。
參考資源與延伸閱讀
- Apple Design 的佈局與安全區原則,作為 iOS 基礎參考:https://developer.apple.com/design/human-interface-guidelines/foundations/layout/
- iOS 安全區與佈局實作文章,提供設計與開發的實務觀點:https://createwithplay.com/blog/considering-ios-safe-area
- iOS Safe Area Guide 在設計工具中的實作與教學資源:https://www.figma.com/community/file/988392183086784844/ios-safe-area-guide
設計可重用的模板與表格
統一、可重用的模板,是提升工作效率與降低錯誤率的核心。設計模板需清楚列出欄位與工作流程,讓新加入的成員也能快速理解並開始實作。以下是建議的欄位與模板設計要點,以及如何讓模板長期保持易於更新的特性。
- 現在尺寸與比例:列出核心裝置的畫面尺寸、比例(如 16:9、20:9 等)以及對應的安全區比例。
- 可視區與裁切區:清楚標示核心內容必須落在可視區,裝幀外的區域可用於背景與裝飾。
- 裁切範例:提供對不同比例的裁切示意圖,並在圖層中標註裁切點與要保留的文字、按鈕位置。
- 建議字體與留白:指明在不同裝置下的字體大小、行距與留白策略,確保閱讀性與排版穩定。
- 更新與版本欄:記錄每次修正的內容、日期與負責人,方便追蹤與溝通。
- 資源與命名規則:規範資源檔案名、尺寸版本與向量與位圖的使用情境,降低資源混用風險。
模板易更新的設計要點
- 使用可動態調整的欄位設計,例如以名義比例作為參考點,而非固定像素,這樣在裝置有變化時,模板能自適應。
- 將常見的裁切策略做成區塊化的模板單元,便於替換與重用。
- 採用版本化的樣式表與資源包,確保前端與設計在同一條尺度下工作。
實作範例與工具
- 以 16:9 與 20:9 的裁切模板為例,在安全區內放置核心文本與 CTA,外側裁切區留給背景與裝飾。
- 使用設計工具的自動適配功能,預設穩定的可視區比例,如 85% 可視區,減少過度依賴邊界裁切。
跨平台參考與對照
- iOS 與 Android 的差異在於邊距處理與動態裁切,先以 iOS 為基準,再擴展到 Android 的情況。
- Web 與社群平台的限制在於瀏覽器支援與固定比例需求,部分情境可透過 CSS env() 變數模擬安全區,並需額外的測試與替代方案。
- 參考資源: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窗口大小與佈局,適合作為跨裝置規格表的延伸參考:https://m3.material.io/foundations/layout/applying-layout/window-size-classes
表格比較與快速比對要點
- 平台範疇:iOS、Android、Web、社群
- 特色與挑戰:自動邊距、跨裝置適配需求、固定比例挑戰等
- 實務建議:以 iOS 為起點,逐步加入 Android 與 Web 的測試與模板,規格表要有對照欄位,方便跨團隊對齊
為什麼這些模板對你的專案重要
- 一致性:確保各裝置上的視覺與互動邏輯保持一致。
- 速度:模板與命名規則統一,減少設計與開發的往返。
- 可控性:清楚的裁切邊界與安全區,提升使用者體驗與品牌信任感。
實務落地的小技巧
- 先建立可重用的模板檔案與裁切模板,並在核心元素放置規則上達成共識。
- 為資源建立版本控制與命名規則,避免不同專案混用資源造成裁切不一致。
- 將變更紀錄欄位寫入規格表,方便追蹤裝置特性的變動與裁切點的微調。
版本控制與更新流程
穩定的版本管理,是跨裝置專案長期成功的關鍵。清楚的版本號、更新日誌,以及變更對內容顯示的影響,能讓每位團隊成員都在正確的時間看到正確的內容。以下是實作要點與落地建議。
- 版本號與語意化版本控制。採用主版本、次版本、修訂版本的組合,讓變更一眼就能看出影響範圍。
- 更新日誌的結構化。每次修正都寫清楚「為何更新、更新了什麼、對顯示有何影響、影響的內容」等要點,方便快速溯源。
- 變更影響評估。每次更動後,快速驗證核心內容是否仍落在可視區,裁切邊界是否需要微調。
- 團隊通知流程。設定固定的審核與發布流程,確保設計、前端、內容等相關人員都收到更新訊息。
實務建議
- 在規格表中提供一個「變更紀錄」區塊,並綁定版本號與日期,方便跨部門追蹤。
- 設定審核節點,讓設計、前端與測試團隊共同簽核修改內容。
- 對於重要裝置或新比例,先做小範圍測試,再推送全面更新。
實務範例與工具
- 使用版本控制系統與資源包管理,避免不同專案間資源混用,確保裁切一致性。
- 建立可追蹤的測試清單,涵蓋核心內容在各裝置上的可視性與互動性。
跨平台參考與對照
- 將版本控制作為規格表的「真實來源」,任何修改都需更新日誌並經過審核。
- 對於不同平台,維持統一的更新節奏,避免某一平台落後於其他平台造成視覺與互動的不一致。
結語與延伸
- 版本控制與更新流程是跨裝置設計的粘合劑。透過清晰的版本號與更新日誌,團隊能快速對齊、快速驗證,讓專案推進更穩健。若需要,我們可以在下一節提供實務模板與檔案結構,讓你直接套用到工作流程中。
外部資源參考(選取性連結)
- Apple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的佈局基礎與安全區原則:https://developer.apple.com/design/human-interface-guidelines/foundations/layout/
- iOS 安全區與布局指南實作文章:https://createwithplay.com/blog/considering-ios-safe-area
- iOS Safe Area Guide 在 Figma 的設計實作資源:https://www.figma.com/community/file/988392183086784844/ios-safe-area-guide
- Android Folding 佈局與安全區設計原則:https://developer.android.com/develop/ui/compose/layouts/adaptive/foldables?hl=zh-tw
- Material Design 窗口大小與佈局實作範例:https://m3.material.io/foundations/layout/applying-layout/window-size-classes
若需要,我也可以整理成可直接套用的規格表模板與檔案結構,讓你在專案中快速部署。
實作案例與速查清單
在跨裝置設計的實務中,理論知識需要透過具體案例來驗證與應用。本節提供三個常見情境的實作範例,從廣告素材到 App UI 再到社群內容,幫助你直接套用安全區原則與裁切要點。每個案例都包含尺寸對照、佈局建議與快速檢核清單,讓你能在專案中快速上手,避免常見的顯示問題。透過這些乾貨,你可以建立可重用的流程,讓跨裝置設計變得更高效。
案例一:跨 iOS 與 Android 的廣告素材
廣告素材常需要在 iOS 與 Android 間切換顯示,安全區的設定直接影響點擊率與品牌辨識度。重點是將 Logo、標題與行動按鈕置於可視區中心,避免劉海屏或圓角邊緣遮擋。實務做法是先定義統一的安全區比例,如 10% 邊距,並根據裝置規格調整裁切。以影片廣告為例,核心訊息放在畫面中上部,橫向裁切時仍能完整呈現。
在設計時建立清晰的對照表,讓團隊能快速比對主流裝置的規格。以下實務要點與常見做法可直接採用:
- 設定統一的安全區比例,例如 8–12% 作為邊距基準,並在設計檔案中以「安全區」圖層標註。
- 對折疊式與異形螢幕保留可伸縮的裁切策略,確保核心內容永遠在可視區。
- 使用可裁切的模板與資源包,確保裁切後仍具辨識度與可讀性。
快速參考資源
- 大小固定的橫幅廣告在 Android 的實作與調整,適合用於初期規劃與專案模板建立:https://developers.google.com/admob/android/banner/fixed-size?hl=zh-tw
- Facebook、Instagram 等社群平台的官方尺寸與格式指南,便於跨平台對齊:https://www.ad-hub.net/blog/social-media-content-fb-ig-reels/
實務示例落地
- 以促銷影片為例,將核心訊息與 CTA 放在安全區內的中心區域,外圍裁切區用於背景與裝飾。這樣在 iOS Safe Area Insets 下自動對齊,在 Android 的裁切模型下也能穩定呈現。若使用 Figma 等工具,建議建立「安全區標註」模板,方便團隊審核與交付。
檢核清單
- 是否標註了所有裝置的安全區與裁切邊界?
- 圖像與視訊資源是否符合跨裝置的解析度與長寬比?
- 互動元件在小螢幕上仍易於點擊嗎,觸控區是否在安全區內?
- 文字在不同裝置的可讀性是否達到基本標準(字體大小、行距、對比度)?
- 是否有替代文字與無障礙設計的基本檢查點?
實作要點與工具
- 在規格檔案中加入「變更紀錄」欄位,方便追蹤裝置特性的變動與裁切點的微調。
- 與資源團隊建立模板,統一命名與尺寸,避免版本雜亂。
- 使用樣式表或模板,讓設計與前端在同一尺度下工作。
案例二:App UI 的安全區佈局
App UI 的佈局需考慮導航欄、卡片與按鈕在小螢幕與大螢幕間的留白變化。安全區能確保這些元素不被系統導航或邊緣遮擋。實務上,從核心功能出發,設定最小觸控區(至少 44×44 像素),並用相對單位(如 vw/vh)定義留白,讓佈局自適應。
佈局設計範例與要點
- 導航欄:置頂,高度可調;在折疊裝置上分成上下欄顯示,避免中折痕遮擋。
- 卡片元素:寬度常見設為螢幕的 90%,垂直間距保持穩定,核心文字置中,圖片占用適度空間,裁切時優先保留文字。
- 按鈕配置:底部固定,寬度佔螢幕的約 48%,高度 50 像素,留白適中,確保 Android 虛擬導航不重疊。
實戰比喻 把安全區當成畫布的邊框,核心元素像畫作的主體,永遠不會被框架擋住。設計與開發先在模擬器驗證,然後以真機進行觸控回饋測試,快速完成穩定迭代。
佈局實作要點
- 先在設計稿中固定可視區,並以相對單位指引整體留白。
- 採用向量資源與可替代的位圖,確保高密度螢幕也清晰。
- 建立折疊裝置的分區設計,讓重點內容不被折疊機制影響。
案例三:社群內容的跨平台格式
社群平台如 Instagram、Facebook、TikTok 有不同的比例需求。透過安全區,內容在貼文、限時動態與封面圖間可以維持一致呈現。核心訊息放在畫面中心 70–80% 區域,避免自動裁切時消失。常見比例與對應要點如下,供快速檢核使用:
- 貼文:1:1,建議 1080×1080,安全區邊距 10%。
- 限時動態:9:16,建議 1080×1920,上下各留 12% 安全區。
- 封面圖:1.91:1(Facebook),裁切時保留中上部重點,避免核心內容被裁去。
快速檢核清單
- 比例與尺寸是否符合平台上限,避免自動壓縮失真。
- 安全區落點是否把標題與 CTA 放在可視區中心,背景可延伸到邊緣。
- 跨平台測試是否涵蓋 iOS Preview、Android 模擬器,以及 Web 顯示。
- 文字大小、對比度與 Alt 文字是否符合基本可讀性與無障礙要求。
- 如有影片,長度控制在適當範圍,並避免在安全區內出現動態遮擋。
實務案例與參考
- 參考 Meta 的媒體規格,能快速對照不同平台的尺寸與格式,提升上傳前的自查效率:https://developers.facebook.com/docs/sharing/webmasters/images
- Google Ad Manager 的行動廣告尺寸與自動調整機制,協助你理解跨裝置廣告的裁切策略:https://support.google.com/admanager/answer/6238696?hl=zh-Hant
實務落地的小技巧
- 先建立可重用的模板與裁切模板,確保核心元素放置規則在多個比例中一致。
- 為資源建立版本控制與命名規則,避免跨專案混用造成裁切不一致。
- 在規格表中加入變更紀錄欄位,方便追蹤裝置特性的微調。
結語與延伸
- 安全區、裁切邊界與跨裝置規格表是跨裝置設計的核心工具。透過三個案例,你可以把原則轉化為可落地的作業流程。若需要,我們可以在下一節提供實務模板與範例檔案,直接嵌入你的工作流中。
- 需要延伸閱讀的資源包含 Apple、Google、以及主要社群平台的官方指南,能讓你快速補充到位的規格與模板。以下是多個有價值的參考連結,實務上可以直接點擊打開參考:
- Google AdMob 橫幅廣告尺寸與固定大小說明:https://developers.google.com/admob/android/banner/fixed-size?hl=zh-tw
- Facebook 與 IG 的最新貼文與限時動態尺寸指南:https://developers.facebook.com/docs/sharing/webmasters/images
- Android Folding 的佈局與安全區設計:https://developer.android.com/develop/ui/compose/layouts/adaptive/foldables?hl=zh-tw
圖像資源
- 對於需要視覺說明的場景,可以搭配實作草圖與模板示意。如果你在設計工具中建立可視區與裁切區的標註,團隊就能更快速對齊。
透過以上三個實作案例與快速檢核清單,你可以把安全區與裁切原則轉成可操作的設計與開發流程,讓跨裝置設計更穩定、溝通更高效。若需要,我也可以幫你整理成可直接套用的規格表模板與檔案結構,讓你的專案更快落地。
Conclusion
本篇聚焦手機多平台規格表中的比例安全區與裁切要點,讓核心內容在各裝置上穩定呈現,提升可用性與品牌一致性。透過明確的規格、清晰的裁切策略與可重用的模板,團隊能以同一語言快速對齊,降低返工與溝通成本。
現在就開始實作,下載或複製本文所提供的模板與檢核清單,將安全區、可視區與裁切區落實在設計檔案與前端元件中。建立版本控管與變更日誌,讓後續更新能有據可循,並隨時擴充到新裝置與新比例。
實作上,先以核心內容放在可視區,使用向量資源與穩定的留白策略,確保在高密度與折疊裝置上都能清晰呈現。接著擴展到跨裝置的資源版本與命名規則,讓日後的整合更順暢。
若你希望更快落地,立即套用模板並在評論區分享你的進度與問題,我們也會提供進一步的實作檔案與範例,幫你穩定推進。

